随着5G商用的到来,VR越来越火热,但说起VR,可能很多人还是很陌生,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VR的前世今生~
第一阶段:虚拟现实思想的萌芽阶段。(1963年以前)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发现了人类之所以能洞察立体空间,主要是由左右眼所看到的图像不同而产生的,这种现象被叫做双眼视差Binocular Parallax。在1838年,Charles Wheatstone利用双目视差原理发明出了可以看出立体画面的立体镜。通过立体镜观察两个并排的立体图像或照片给用户提供纵深感和沉浸感。而且立体镜的设计原理也应用于当今较为流行的3D立体视觉模拟技术(影院的3D电影屏幕,家用的3D电视),以及结合手机使用谷歌纸板Google Cardboard和低廉的VR头戴式显示器。它们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显示成像技术对左右眼分别提供一组视角不同的画面来营造出双目视差的环境,从而让人感觉到立体画面。
1929年,为了更加安全的方式去训练飞行员,Edward Link发明了Link Trainer,历史上第一个纯机电的商业飞行模拟器。它由连接到方向舵和转向柱的电动机控制,以修改俯仰和滚转。以小型电动机驱动的装置可以模拟湍流和扰动。
1935年,科幻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Stanley G.Weinbaum)在他的小说中首次构想了以眼镜为基础、涉及视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概念,这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关于VR的构想。
1957-1962年莫顿·海利希(MortonHeilig),研究并发明了Sensorama,并在1962年申请了专利。这种“全传感仿真器”的发明,蕴涵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思想理论。
第二阶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初现阶段。(1963-1972年)
1968 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 Sutherlan 开发了第一个计算机图形驱动的头盔显示器HMD 及头部位置跟踪系统,是VR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65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Ivan Sutherland发表了一篇题为“Ultimate Display”的论文。文章指出,应该将计算机显示屏幕作为“一个观察虚拟世界的窗口”,计算机系统能够使该窗口中的景象、声音、事件和行为非常逼真。它的概念包括:
(1)观察者通过HMD观看虚拟世界,通过增强的3D声音和触觉来促进用户的沉浸感。
(2)计算机硬件生成3D世界,当观察者转动身体或者眼球时,场景会实时变化。
(3)用户以现实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交互的能力。
第三阶段:虚拟现实技术概念和理论产生的初期阶段。(1972-1963年)
1987年,VR概念被美国VPL公司创建人Jaron Lanier首次提出,他也因此被业界称为”虚拟现实之父”,VPL公司随后研发出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设备,包括Dataglove和EyePhone头戴式显示器和手套。
1991年发布的Virtuality 1000CS是20世纪90年代具有影响力的VR设备,是消费级VR的重大飞跃。它使用头显来播放视频和音频,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和使用3D操纵杆进行虚拟现实交互。
1992年,割草人The Lawnmower Man电影的热播则让观众广泛熟知了虚拟现实的概念。电影根据虚拟现实创始人Jaron Lanier早期在实验室的日子改编,描述了虚拟现实能使人进入一个由电脑创造出来的、如同想象力般无限丰富的虚幻世界。
第四阶段: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的完善和应用阶段。(1990年至今)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手机和智能手机迎来爆发,虚拟现实仿佛被人遗忘。索尼在这段时间推出了3公斤重的头盔,Sensics公司也推出了高分辨率,超宽视野的显示设备piSight,还有其他公司,也在连续性推出各类产品。在这一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从研究型阶段转向为应用型阶段,广泛运用到了科研、航空、医学、军事等领域。
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工作室,这让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了VR行业,自此VR浪潮开始席卷全球。同一年里, Google发布了Google CardBoard,三星发布Gear VR,2016年苹果发布了名为View-Master的VR头盔,售价29.95美元(约合人民币197元)另外HTC的HTC Vive、索尼的PlayStationVR也相继出现。
如今,以HTC、微软、Facebook等科技巨头已经发力VR产业,全球VR产业进入初步产业化阶段,涌现出了HTC Vive、Oculus Rift、暴风魔镜等一系列优秀产品,大批中国企业也纷纷进军VR市场。据《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仅2015年一年,我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就达到15亿元左右,2016年达到56.6亿元(2016年也被称为中国VR元年),2020年VR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820万台,价值接近600亿元。